方東美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

——讀宛小平教授的新著《方東美與中西哲學》

張澤鴻

(安徽大學哲學系,中國合肥)

 

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內外學術界對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的著名哲學家兼詩人——方東美先生(1899-1977)的哲學與文化研究逐漸形成一種較為熱烈的氣候,最近安徽大學哲學系宛小平教授在多年對方氏哲學的持續關註與潛心研究之後,終於成果顯著,新作《方東美與中西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得以問世。宛小平教授乃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之嫡孫,而朱光潛先生與方東美先生是生前摯友兼同窗。此次宛著新出,承家學淵源,研鄉賢碩哲,當為學林佳話。宛小平教授的這部著作新意叠出,精彩紛披,本人在研讀之後,深有收獲。現將主要體驗臚列如下。

一、將方東美視作“世界主義者”的哲學新詮釋

正如作者宛小平在該著《方東美與中西哲學》開篇所言,近些年來學術界關於方東美先生及其哲學體系究竟是劃歸新儒家還是新道家,一直聚訟不休,各執一詞。而爭議之各方可能多少受到門戶之見的影響或流行觀念的束縛,而沒有從方氏思想本身出發,因此難免會管窺蠡測,掛一漏萬。作者在其著作中著重強調,各方爭議皆有偏頗,無論將方東美劃歸新儒家或者新道家都是不準確的,也許“世界主義”一詞是對方東美思想的價值取向的一個最好稱謂,方先生堪稱一個哲學上的世界主義者。

在這樣的觀點下,作者主要從方東美受鄉學傳統之影響、方先生學術面貌以及哲學方法論三個層面來論證其“世界主義”的學術眼光與哲人氣象。

從鄉學傳統來看,方東美先生少年時代曾在吳汝倫創辦的安徽桐城中學讀書,桐城中學的校訓與宗旨是“後百十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方東美以及美學大家朱光潛,都是受到桐中校訓的激勵與鼓舞,而成就一代大家的學術地位,二人後來的治學之道都無疑循著桐中校訓的路徑,沿著“博采中西文化之精粹,著述宇宙之文章”的通衢而行進的。

從方先生的學術面貌分析,作者認為,方先生哲學具有“亦儒亦道、亦中亦西、不落一邊、求公求容的學術面貌”,兼容並蓄、旁通統貫是方東美哲學的品格,也是他的方法論基礎。方東美曾自我評介說:“由家庭傳統看來,我是儒家;由個人之氣質才情看來,我是道家;而由自身之學術訓練看來,我更可以說是一個西方人。”還有一點,在宗教信仰上,他是個佛家。由此看來,將方氏思想 定於儒家或者 道家都是有失偏頗的。宛先生在其著作中主要從四個方面論證了方東美哲學的學術風貌:

其一,方東美先生從未將自己的思想基礎置於某一家上(儒或道),他融會貫通中國傳統的形上學(主要是《周易》的宇宙生命本體論)及現代西方柏格森、懷特海諸家的學說,構成了一個系統的以生命為本體的的哲學觀。因此,必須註意到方先生的這種世界眼光。他輕視《論語》而擡高《尚書》與《周易》的深層原因即在於告訴西方人——中國哲學不僅僅是倫理哲學,在儒家經典中有《尚書》的“皇極”永恒概念,在《周易》則有“生生之理”,在道家有“超本體論”,這些都可以表明中國人的玄學(形上學)並不在西方人之下。因此,只有透過世界主義觀察事物發展的視角,才能準確把握方東美的哲學思想。

其二,雖然說方東美對儒道兩家的評價受到整個世界哲學的看法影響,但他努力正本清源地給中國哲學一席之地。黑格爾曾批評《論語》只是談論一些“常識道德”,沒有“思辨的哲學”,方東美也認為《論語》只是“格言學”(Moralogy),不是“純理哲學”。當然,即便方先生同意黑格爾對《論語》的觀點,也不能說方生就完全同意黑格爾對整個儒家經典的評價,因為在方東美看來,盡管《論語》缺乏哲學思辨,但不能說儒家的《尚書》和《周易》沒有思辨的精神。

其三,方東美雖然常用“形而上”的概念,但是他還是將中國哲學中的“超越形而上”與西方“超絕形而上”做了區分,他認為中國文化是“旁通的系統”,與西方近代二分法是對峙的。在宛先生看來,方氏哲學的“形而上”理論具有中西合璧的色彩。

其四,方氏哲學是一種境界哲學,是以不斷提升境界的主體架構,儒道兩家在這個哲學系統中在價值層面上是互補的。方東美一直主張“中國哲學之通性”在於“一貫之道”,即“中國哲學在方法學上,不管建立哪一套思想系統,態度總是要求其博大精深,換而言之,總是要把多元對立的系統化成完整的一體。”顯然,就中國哲學的立場而言,方東美並沒有倒向某一家、某一派。他是從通性立論,把本體論、價值論統一起來。

宛小平在著作中認為,從方東美評介儒道兩家哲學的方法論來看,他既肯定各自的合理的一面,又否定了其中不合理的一面。他對儒道兩家都有批評,既對儒家的“入世”表示擔憂;又對道家的“不註重時間”頗有微詞。在方東美看來,過去每個有影響的哲學家,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在其理論系統中都由存在的合理一面,同時也有其不合理的、要揚棄的方面。因此,方東美在融合儒道釋、會通中西的學術風範方面是一個地道的大師。作者完全贊同楊士毅先生的一個觀點:方東美是一個“國際性廣全性的哲人。”正因為方東美的哲學是當代的、國際性的,因而可以稱作“世界主義”。他的哲學著述與講演善於從通性始,以通性終,其哲學方法是通融博大的綜合方法,故吳森先生曾感嘆“方門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將方先生的哲學歸於新儒家或新道家,都是與他的方法論視野不吻合的。

作者進而強調,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方東美哲學思想歸於某一家,方東美先生是集詩人、聖哲與先知於一身的“詩哲”,具備將儒道釋內化為一個完滿人格的哲學家,再加上西方良好的學術訓練,方先生便具有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的眼光。他是站在世界主義的視野下來考察中西文化沖突中的文化哲學重構問題,使用的方法也是不落一邊、中西兼具的。

一言以蔽之,“世界主義”是對方東美哲學體系的最好界定,方東美是個真正的世界主義者。

二、以《哲學三慧》等為核心梳理方東美的哲學體系

作者在梳理方東美的哲學體系時,重點以其早年的《哲學三慧》和晚年的《中國哲學只精神及其發展》為代表性的著述,來加以闡釋和歸納的。並且,作者將方東美的《哲學三慧》與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作了深入比較,認為前者超越了後者,《哲學三慧》真正代表著“中國現代比較文化哲學真正步入一個比較自覺的理性階段”。

作者認為,方東美的文化哲學觀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階段分別以《哲學三慧》、有关西方哲學體系的论著,如〈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在哲学、宗教、与哲学人性论中的人之疏离问题〉等,和皇皇巨著《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為標誌。

在《哲學三慧》一文中,方東美對各民族文化一視同仁,平等看待,他站是在“世界文化”的旗幟下將古希臘、近代西方和中土文化視為“三慧”。這是第一階段。但是到了有关西方哲學體系的论著裏,方先生打破了這種平等性,對西方哲學家頗多指責,並開始嘗試以一種立體的架構去勾畫“世界文化的理想藍圖”。這是他思想的第二階段。在《從宗教、哲學與哲學人性論看“人的疏離”》以及《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等文中提出的“人與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藍圖”觀點標誌著他的思想的第三階段,在他逝世前以壓卷之作——《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成就和系統化了這一“藍圖”。惜乎最後之絕響《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一書未能完成,只留下一個綱目,否則這一文化藍圖的規模氣象將更加“博大高華”。(孫智燊先生語)

宛小平先生在著作中重點以《哲學三慧》等為重點,細致分析了方東美哲學核心——“文化理想藍圖”的孕育、發展與完成。並指出,這是他五十年苦心孤詣、精心構造的哲學體系。另外,作者還分別探討了方東美的宗教觀、道德觀、藝術觀與科學觀。

就其宗教觀而言,方東美對精神文化的藝術、哲學、宗教“三者合德”的論述乃使宗教境界為最高層次,因為在方東美看來,“對宗教領域中精神存在之終極關懷,就是一切人類崇高生命的圓滿實現”。換言之,在方東美看來,哲學代表理性,為“三者合德”的核心;藝術代表情感,與生命之情相融而達到“情理雙融”;另外還需要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護持”或主宰人的命運,這就是宗教。作者指出,方東美既然肯定宗教的積極意義,那麽他如何看待“上帝”(神)呢?其實在方先生看來,“上帝”不是一個實體,而是泛指一種天地人皆有的“神性”。作者在著作中提出一種新觀點,認為方東美的宗教觀是一種“泛神論”,而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是方東美泛神論的思想基礎。他並不刻意去證明“神”的存在,也不反對每個人通過自己的方式證明其本性具有“神性”,他賦予人和神一樣的平等性,方東美泛神論體現著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作者還指出,正因為方東美的泛神論,所以他喜愛桑塔耶那、懷特海等,這些思想家揭示了宗教並不一定要排斥藝術與哲學的道理。方先生就是力圖使得宗教、哲學與藝術融為一體。

作者還認為,方東美的道德觀是從形上學出發,汲取了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把本體論和價值論統一起來加以論證。方東美的道德觀由兩層要義:一是將“道德”與生命本體聯系在一起;二是“道德”具有本體與價值合一的意義。方東美先生所說的“道德”是從生命本源意義上來考察的,“道德”貫穿於整個宇宙生命之中,並不是像西方將其放在經驗層面來處理,將道德視作個體的主觀的自由意誌。照方先生理解,宇宙挾其善性以貫註人類,而人類當以生命體證這種善性,此謂“天人合德”。

三、方東美與中西哲學家思想關系之比較

作者宛小平教授還在《方東美與中西哲學》一著中花費大量篇幅對方東美與中西哲學家的思想關系作了深入而全面地比較分析,開辟學界方東美研究之先河,此為該著的一大特色所在。另外,作者又著重分析了方東美比較文化哲學的建構問題。

作者自覺運用比較的方法,來透視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方東美的文化哲學的選擇路徑。作者分別對方東美與黑格爾、歌德、康德、尼采與叔本華、柏格森、懷特海、謝林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進行仔細而深入的比較闡釋;同時還就方東美的比較文化哲學本身作了分析,從方東美如何處理儒家與西方哲學、道家與西方哲學以及佛學與西方哲學的問題作了深刻探討,指出其理論建構的價值以及對中國哲學發展的啟示意義。應該說比較的方法是方東美建構哲學體系的一種重要方法論,稱得上是“元方法”;而宛小平教授的研究也正采取了這一“元方法”來透視方氏哲學,可謂是“方法論上的還原”。這種理論辨析充滿真知灼見,現采擷數端列於此:

譬如該著在比較方東美的哲學體系與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時,指出:方先生的理想藍圖與黑格爾的哲學大全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他們的體系都是一個“立體的架構”,一個“建築學系統”,不過方東美沒有像黑格爾那樣用形上學吞並了形下學,而是努力將二者統一起來。譬如方東美與尼采,作者認為,方東美無疑受到尼采哲學的深刻影響,並運用比較文化哲學的方法來研究問題。一定意義上說,尼采是方東美選擇文化哲學這一人文主義理路的真正影響者。

該著的比較部分,最重要的篇章是對方東美與柏格森、懷特海的分析比較。作者細致梳理了方東美與柏格森在生命哲學上的緊密關系,認為方東美的生命哲學-美學是脫胎與柏格森而又超越柏格森的,方東美無論在他建構生命哲學和美學的開始,還是在晚年對宗教的反思,都留下了柏格森哲學的影響痕跡。甚至可以說,沒有方東美對柏氏“生命”範疇的“多方面的貫通”,就不會有現代中國一個最能容納西方思想、又能很好地綜合《周易》生機哲學的學貫中西的生命哲學體系。

作者指出,方東美是一個世界主義者,在他的生命哲學系統裏,既有《周易》“生生之德”與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淵源,也有懷特海有機過程哲學的內涵。方東美曾提出過“廣義的周易哲學”的概念:“我們處在這個時代,接觸過印度、西方的哲學思想之後,哲學的觀點又和以前不同了,因此對周易不僅僅將狹義的周易哲學,同時也可以講廣義的周易哲學,以周易純粹的儒家思想來貫通佛家的華嚴的思想;同時以近代的法國柏格森的思想,或是英國的懷特海來說;也可以多方面地貫通。”(《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限公司,第161頁。)“廣義的周易哲學”其實就是在融通儒道釋乃至西方思想的基礎上,以“形而上”為路徑,註重“求同”的哲學理想。

關於方東美比較文化哲學在對待中國哲學(儒道佛)與西方哲學的問題,該著也作了重要研究。作者指出,方東美本人對待中西哲學的態度是站在形上學的立場來求同和融合,力求貫通中西生命哲學的界限,以建立一種比較生命哲學的系統和理想文化藍圖。因此,他在對待儒、道、佛與西方哲學的差異時,總是能尋求其通性,融會貫通,一體俱融,這個“一體”就是生命的本體。宛著中對此亦有分析論證。作者指出:方東美理解的儒家是以《周易》的生生哲學未代表,並推崇西方懷特海的有機哲學,認為這兩者可以“融合”起來,這個見解是有道理的。作者進而指出,方先生所做的只是初步的比較和“融合”工作,離中西文化融通的理想層面尚有差距。

就方東美對待道家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來看,方東美認為莊子哲學完全避開了希臘柏拉圖哲學裏的“第三者”和現代西方哲學家布拉德雷(Bradly)所產生的唯心論和實在論有關“內部關系理論”和“外部關系理論”的爭論。莊子開辟的“物我為一”的嶄新天地,也就是方東美稱其為“太空人”的境界。其實方東美先生本人也具有大鵬展翅、遊心太虛的浪漫情懷,是具備偉大道家氣魄的哲學家。作者此論很是精到。

就佛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來看,作者認為,方東美先生以圓融無礙的中國哲學精神來回應西方文化的挑戰,其中最能代表這種精神的就是華嚴哲學。方東美先生在《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自序中曾說:“區衷所誌,厥欲憑藉我廣大悉備、圓融和諧之中華智慧,向彼處處不脫二元對立,時時限於困惑疑難,在在表現橛裂型態之西方思想模式,展開挑戰。”在方東美看來,中國大乘佛學(尤指華嚴宗)體系博大精深,最能表現出中國人在哲學上的廣大和諧性,因為它真正溝通內外、主客之間的對立和隔絕,華嚴哲學可謂是哲學、詩意與宗教“三者合德”的最佳代表。若衡度整個西方哲學史,則中華大乘佛學中的華嚴奧義既可統貫西方哲學又超越之。方東美先生晚年對大乘佛學之關註,著眼點當在於此。

四、對方東美美學思想之探究

方東美先生作有《堅白精舍詩集》,存詩千余首,故享有“詩人哲學家”之美譽,其詩擅“清剛鮮妍之美”(朱光潛語),其藝術與美學理論自當見解不凡。宛小平教授在其著作中還有一突破的貢獻,那就是對方東美的藝術(詩)與美學思想作了廣全的探討,進而指出:方東美先生的美學思想以生命為本體,建構了生命、美感與宇宙三位一體的哲學-美學體系。針對方東美這一美學體系,作者從一下四個層面展開具體論述:1、宇宙人生是一個情理集團,宇宙、生命是以詩人的美感來體現的。2、從方東美提出的宇宙空間的文化符號來透視不同民族生命活動的意向。3、方東美認為,一切美的成就與欣賞都是人類生命精神的表現。4、方東美哲學-美學思想那個兼容中西生命哲學的萬物有生論。

作者在書中對方東美美學的致思方法作了深入研究,認為其方法是人文主義的。方先生一生服膺“乾坤以戲場,生命以悲劇。”的名言,認為詩的功能是在做“生命之夢”。方東美是挾生命之幽情,將生命與詩作為觀賞的對象。他從不去追問美之作為實體是什麽,也不去問藝術作為藝術作為特殊的審美對象究竟該如何,而是把美與藝術放到文化的背景上,對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文明作文化哲學比較。此為的評。

作者將方東美的生命本體論美學思想體系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來看待,他的前期(20世紀20-30年代)美學思想包含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方東美的美學思想突破了西方傳統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討論美學問題的框架。在他看來,哲學和美學是一體的兩面,都屬於“情理集團”。 “生命”貫穿與人和宇宙之中,人與宇宙都屬於一個“情理集團”。他從生命的存在出發,將“美”看做是生命情懷的一種抒發,對“美”不作實體化的追問。天人一體化的生命,充滿盎然生機,便是美感的體現。

其次,由於方東美把哲學與藝術結合得很緊密,他所說的“藝術”常常等於藝術哲學,不是“fine art”。因此,他將宇宙當作藝術化的移情對象來處理,藝術哲學的境界就是“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藝術的意境與哲學的理境通過層層超升而達到統一。在方先生看來,“情”(藝術)為緣,“理”為有(存在),情理雙融,生命的情調與美感就融會於宇宙的太和意境之中。因此,作者針對學界有人提出方東美只有美學觀沒有美學體系的看法,提出反駁,認為方東美是有美學體系的,這個體系是和哲學體系分不開的。

再次,與西方二元思維格局不同,方東美是從“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維出發,將藝術和道德看做是統一的,同屬於“形而上文化”,藝術、哲學、宗教是所謂“三者合德”。道德與藝術在方先生看來只有境界高低之分,並無對立之矛盾,而生命本身就是藝術,這種藝術的升華必趨於道德境界。

作者還分析指出,方東美後期(20世紀30-70年代)美學思想主要集中談論中國藝術與美學問題,涵蓋三個問題:無言之美,美的本質,中國藝術的特色。作者認為,方東美在後期美學思想中包含著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此處列出數端:

其一,方東美對美本質的追問,試圖突破西方知識論的框架,認為“美”難以詮表,只能通過思想的“直透法”(整體思維的總透視法)來把握。整個強調整體思維的總透視法是中國藝術家的一種玄思覽照的方式,西方哲學家儒謝林也強調對宇宙、人生與自然作“整體”思維,但那是邏輯的。兩相對照,中西整體思維是不同的。如此看來,方東美的“直透”思維與西方知識論立場下的“直觀”思維還是不一樣的。那對美的把握究竟該用哪一種思維方式?是兩者選一還是兩者兼用?如果兩者兼有,哪在具體的美感中如何生成??這個問題尚待深入研究。

其二,方東美從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立場出發,把美視為“天地之大美”,而且“天地之美寄於生命”,“生命之美形於創造”。方東美是從“同情”的眼光看待天地人的美感問題,與西方立普斯提出的移情論還是不一樣的。在“同情”的眼光看來,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一體俱融,不可分割。於是學界有人指責方先生在“個體維度上思考展開得不充分”的判斷便不能成立。

其三,方東美認為中國藝術妙契人文主義的精神。而他對人文主義的理解與西方也不一樣。西方用主客二分法形成人與自然的矛盾對峙,人成為  天役物的主宰,而中國的人文精神卻總要透視一切境界,尋求人與自然的廣大和諧。西方的人文主義子近代演變為人本主義,科學昌盛,工業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方東美所熱愛的人文主義,多少有些重精神文化、輕物質文化(科學與實業)的傾向。在兩種人文主義傾向之間究竟有無中庸之道,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宛小平教授在其著作中還將方東美先生的美學思想置於現代中國美學思想演變的進程中來透視其成就,其中與宗白華、朱光潛等美學巨擘的比較闡釋,尤其具有學術的分量。方東美與宗白華的生命本體論美學有諸多相似之處,特備是二者對空間理論的關註,該著對此詳細的分析和比較。對於方東美與朱光潛這一對好友的悲劇觀也有比較性的闡釋。這些比較研究,都頗有新意和啟發性。另外,該著還對方東美與謝林、歌德的藝術哲學作了美學上的比較,書中諸如此類的比較研究與對照闡發還有很多。作者最後指出,方東美的美學理論與方法顯然既有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許多有益成分,同時也有借鑒西方合理思想的因子,這無疑對於我們今天正在努力構建的具有現代品格的當代中國美學思想體系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範型。

 

 

2008118日星期六於安徽合肥

 

 

 

 

 

 

 

 

附一  書影:

 

方东美与中西哲学

 

 

 

 

 

 

 

附二  目錄

 

緣起

緒論 作為“世界主義者”的方東美

第一章 詩哲的生命之舞——方東美小傳

第二章 方東美的《哲學三慧》及其哲學體系

第三章 方東美的美學方法和問題

第四章 方東美的宗教觀

第五章 方東美的道德觀

第六章 方東美的科學觀

第七章 方東美的生命、美感和宇宙三位一體的體系

第八章 方東美與黑格爾哲學

第九章 方東美與歌德

第十章 方東美與康德哲學

第十一章 方東美與尼采和叔本華哲學

第十二章 方東美與柏格森哲學

第十三章 方東美與懷特海哲學

第十四章 方東美比較視野中的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

第十五章 方東美比較視野中的道家哲學與西方哲學

第十六章 方東美比較視野中的佛學與西方哲學

第十七章 方東美、宗白華時空意識與西方時空意識的異同

第十八章 從比較朱光潛與方東美悲劇觀之異同看藝術和道德的關系

第十九章 方東美與謝林藝術哲學之比較

附錄 方東美先生學術年表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