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學與教育[1]

           

            今天有此機緣,和大家一道來談「美學與教育」,兄弟深感榮幸,有理由數端﹕第一、能到一座其中有不少往日弟子執教的大學來講學,是特別愉快的。第二、藉此機緣參與貴校的研討會,給兄弟帶來\h當年在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服務時的美好回憶,兄弟擔任該校文理研究院院長,經常得與通才教育研究所的教授同仁定期會談。第三、兄弟深信哲學與教育是密切交關的,他山攻錯,雙方都大有可以相互學習之處。每一位專業教師,或隱或顯地,都有一種哲學﹔對哲學家而言,自覺其看法的教育意涵對了解其哲學是根本重要的。無論如何,兄弟贊同杜威的看法,使哲學清晰化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考察一下它的教育意涵。對任何一套哲學透視、觀點,

只要我們一旦明白了它在教育實施上會造成何等差別影響,則其優

劣立顯。最後第四、今天這個題目是杜祖貽博士特定的,給大家提

供了一次機緣,使我們注意到教育與哲學之間的一個重要的層面,

而往往又是常人所忽略的。

 

            言歸正傳。至少對何謂美學與教育初步勾勒一下,可以幫助我們進入今天的本題。美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美感界域,在某種情境之下何謂中節適度﹖何者本身值得體驗﹖何者丰富而增進生命的性質等﹖對脈絡主義者而言——弟寧願這樣稱呼我輩中人,支持敝派

的實踐主義者,美感領域之界定悉依體驗之生動化,強烈化,清晰

化,與整合統一化。

 

            思考教育有種種不同的方式,但是也許簡述教育為場或歷

就能幫助澄清了解區區破題、入題的關鍵所在了。據兄弟看來,最

好別把教育的事業當作一門專修,而與哲學、心理學、史學、動物

學、或文學等等量齊觀﹔最好把它視為一樁以諸科為憑藉的志業。

對教育採取歷{[,則我們所從事者,就是以人類生長為目的。若

問在教育某人之際我們所為何事﹖答﹕在幫助其人生長。

 

            若再問生長的特徵是什麼﹖據喬治‧艾克斯特博士說,那就是「靈活不滯,展向新見、新機,迎向新穎、幻想與創造。」為了生長,我們也需要「正直、勻稱、適度、動而中節、人格一貫而完整。它蘊涵了自我真己的一切秉賦、智能才性之整體發揮。」

(註一)

 

            假若此種杜威式的教育即生長說,一旦為人接受的話,馬上就會對教育產生重大效果影響。教育之價值,不僅在於【為生活】預備,而更在於為其自身。社會制度的測試,就在於其是否邁向持續教育與生長。教育並非專為青年和未成年的眷屬,也是為了我們大家。它必須是樁持續不斷的事業【生生不息】。活到老,學到老。經由教育,我們從某人的{p}l,以該個人當前所有的興趣與知識為憑藉,全力以赴,將兩者擴充發揮而深化之。而且教育主要地不是一樁旁觀者的活動,而是一樁參與性的活動。我們從作中學。而且在這種意義下的教育,如杜威所}牲謇怴A對民主便有其關鍵要性﹔民主既是一種政府體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正如在其八十壽誕慶祝論文所言,「民主就是信賴人類體驗有充分能力﹐足以產生目的與方法,藉使更進一步的體驗得以持續生長,饒益丰富,絜然有序。」(註二)

 

            假若我們接受這種人類生長說的教育觀,則有兩條通往教育的康莊要道﹕第一條以解決問題為主﹔第二條則以體現性質為主。兩者都根本重要。缺一不可。但過去很多哲學家與教育理論家都過分注重前者,而將後者漫加忽視了。因此,兄弟今天要對前者特別強調﹔也許對兩者都進而簡評一下,有助澄清兄弟的重點。           

 

            第一條途徑,在方法上與成果上,都倚重科學甚深。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運用批判的探索法,該法用於自然科學尤其成功。正如杜威素倡者,這套方法始於問題疑難﹔以觀察分析確定之,得其癥結﹔尋求假設,以為問題解決之道﹔推出各種解決之效果蘊涵﹔以觀察試驗証明之。根據此法,認識於解決問題之能力增進即是生長之權衡。

 

            我們生活中的世界是一變動不居,若危若穩的世界﹔我們若想對其中諸有利的特性予以穩定化,或產生若干所欲的改變化,則非學習發展方法工具,促使目標實現,不謂功。若不此之圖,則未來後果,驚怖駭異,不堪設想。

 

            職是,我們的教育計劃必須計及變動世界,因為變易涉及了該計劃的每一方面或環節——如何如、何物、何處、何時、何為等

。而且對這些問題,根本沒有總括性的答案可尋,但試驗與探索可

以幫助我們找到可能的答案。可以想見地,假使我們生活在一個靜

態宇宙,採取一套固步自封、堅拒改革的教育計劃──一套沿習傳

統的方式、墨守陳規,開列一些共同認許的科目、大致多少有別於

其它學習領域者──也許還能自圓其說。但就我們的世界中變易流

行相當明顯的情形看來,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有備以應變,革故而

試新。倘若發{F什麼東西固定不動,一成不變,那可就意味並非

完善美滿,而是出了故障——唱片上的唱針定住一槽【境】﹔表示

一切要改弦更張﹐才能使我們擺脫窠臼破陳出新

 

            前當變化的速度神奇驚人,嘆為觀止,而今天的教育必然要為應變而設。預言公元二千年時我們的文明的情形怎樣是件極危險的事;但若教育只是為了某組特定的情況而預作準備,可擔保的是,某君所學到的知識在他還沒來得及有機會使用之前,就早已過時落伍了。正如那位變易使徒約翰.杜威所見,對任何人預先培養,以應變動世界之需,就「意謂賦予他自我統御指揮的全權,意謂他訓練有素,可充份而敏捷地運用其全部的知能才性,其眼耳手等都是隨時待命的工具,其判斷力足以掌握當下工作的全盤情況,其執行力也訓練良好,可行動經濟而高效。」(註三)

 

            我們通往教育即人類生長的那第二條康莊大道,強調體{痔宒

隤漕滷齱A卻以文學、藝術、相當廣義的人文學科為憑藉,其關注者

不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方法,而是性質的感受與欣賞。

 

            為了使這條途徑更為清楚,我們不妨區分一下兩種感受,一種是關注於實用{貌鴃A另一種則是關注於領略所體驗者的性質,缺少了前者,則使們能夠生活}成洇畯怐犒磪峎※呇陵觸v\h習慣,無從運作;缺少了後者,則生活與有效地執行實用的欲望衝動,一切又所為何來呢?

 

            我們對同樣是炎夏天空的雲,不妨對照一下兩種感受。對一位在天下雨之前忙把草秣拖回家來的農夫而言,雲多少表示天就要下雨,趕快!但是對一位躺在樹蔭下乘涼、優哉游哉、毫無急事待理的人而言,雲本身就是蠻有趣的——那雲姿流動,千態萬狀,忽

像天上的巨臉,忽像崇山峻嶺,忽像隆起的雪堆或麵粉堆。雲的變

化形狀,新刈草秣的香味,新鮮的菜疏,溫暖的大地,鳥鳴蟬唱,

樹葉的沙沙聲,在在都可以吸引我們注意,久暫不定,當下感受,

儘管領咯就是。

                        或再舉個例子,諸位今天到這座講演廳之前,一路上行來,未知對周圍的性質領略多少?我想諸位大多數關注的,主要不在領略性質,而在有效地作件事——達到此地,愈省時省事愈好。若是

駕車來,想必諸位得留心交通﹐注意可能的障礙,也許還得和車裏

的別人談話。若是騎車或步行,引導諸位到這兒來的感覺認識活動,主要地仍是實用性的認知,盯緊若干適當的對象不放。請把這件事和某少年的經驗對照一下:你差他到附近一兩條街左右的小店或某家辦件什麼小事,嚄!你瞧他,去了個老半天才回來,所報告的淨是一路上所見的妙聞趣事一籮筐,什麼一座蟻丘,一朵新花開放,幾隻蜜蜂,一個鳥巢四只蛋,一塘泥潭,一只玩具,一隻狗汪汪吠人,如此這般一大串,老天,差使總算辦成了﹗

 

            或再多舉一例。據說一幅畫掛在牆上某處兩週以上,再注意到它時,只是為了清清灰塵,或挪動下位置,看看是否不平衡,或有些傾斜﹔但我們所{酵悛怴A只是一幅畫,而卻看不出其新鮮生動之處了。假使大家都回憶一下童年往事,相必對華滋華斯詩中所寫的體驗,都會有所同感罷﹕

 

            憶昔當年事,件件尋常景:

            溪流貫大地,牧野綴叢林。

            宛如著天光,葳葳氣象新。

            嗟嗟嘆觀止,只合夢中尋。

            今昔大不同,百轉更千迴。

            尋尋覓日夜,往者難跡追。

            彩虹來復去,薔薇嬌而美。

            明月顧且樂,蒼穹曠恢恢。

            觀瀾在星夜,懿生屬曜暉。

            惺惺我自明,真榮辭地歸。

          (兒時憶往不朽)

 

            為了發展有效習慣的模式,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睜眼不見周圍的許多景觀之美,這也正是詩人和藝術家所能大助我們一臂之處。凡事多少都有一些趣味或價值,但是我們對之卻往往一貫地視而無睹,或對事素的性質漫然忽略,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我們權衡世界是太漫不經心,太隨便了。一味發展效能處事方面、種種順利的慣性運作,有時,卻造成我們的功能性失明、失聰,或使我們對生活世界中的萬般性質造成感覺失靈【麻木不仁】。

 

            兄弟為了舉例說明,而以談詩為主,但是關於詩人所談,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藝術家。他們的共同志業就是體{痔弇漜元U般事素的性質;他們能夠有系統地與我們分享其性質體{A即藝術術品,而產生生動、明晰、強烈而統一的體驗。為了欣賞性質,如進天國,我們非得返老還童一番、全心投入事素的性質不可。然而詩人卻對色、聲、情等界培養敏感妙悟。男女詩人發展種種技法,以打}

祐畯怐熔葴D,或將其置於某種脈絡之下,俾推陳出新【化腐為神】

——例如艾德曼‧馬坎所形容的踏舊的石階,路旁的野花等。

 

            習慣使我們一味拘泥陳窠舊路老套,往來其中,久而久之,自己也搞不清楚,何以是此非彼,或何去何從?詩人打}F我們的世界,拓展了我們的天地,賦予我們一種浩然偉大感,一種生氣蓬勃感,只要一個魯克瑞修斯,一個但丁,一個哥德,就可以給我們某種眼光,藉以}[世界萬相,及其所以然。

 

            我們以文字表現情感與意境﹐往往辭不達意,或有欠融貫,詩人卻正好幫助我們克服之。凡是我們所依}P到、然卻拙於明言者,詩人憑藉其善擇意象,工於遣辭鍊字,就能予以妥當表現。

 

            詩人也遂行了另外一項重要的功能,即幫助我們從寂寞孤獨之中解脫出來,並為契會一如、同仁一體提供一大基礎。藉詩人之助發現並非只有我們自己才感想如是﹐他人亦欣賞一同。在表現我們的感受時﹐詩人或藝術家把它們大我化、群性化了﹐藉使我們對人對己都同情了解。如是,則詩人所賦予我們者是既抒情、主觀、個人、情緒﹐同時又是超乎個人意義而有一般普遍性意涵的題材。

 

            尋常一般的事物透過詩人的作品,便趣味雋永,特有深意;當華滋華斯寫出

 

            觀虹麗中

            我心躍躍然。

 

我們的心不也跟著他一同躍出來了嗎﹖平凡無奇的水仙花,由華氏

詠來,何等生動、新鮮!

 

            逍遙神遊雲一梭,

            獨步太虛過丘壑。

            霎時瞥見錦簇海,

            驀地驚艷水仙國﹕

                        綠蔭下,

                        湖水邊,

                        起舞怡清和!

 

            亹亹悠悠知何似?

            耿耿繁星燦銀河;

            沿汀散入茫無際,

            眼底萼頭億萬顆 ﹕

                        顛潑潑,

                        婀娜娜,

                        大千舞婆娑!

 (「水仙詠」) 

 

而且吉拉‧曼雷‧霍普金斯竟讚美斑牛—他叫棕牛—和斑點魚﹕

 

            榮耀屬上天﹐

            彩筆悉點染﹕

            皴寫長空如斑牛﹐

            玫瓣點點斑魚游——

            棗栗駒,生煤炭﹐

            斑魚把翅展。

 

華勒斯‧司蒂芬打}F我們對鳥兒們的習盼﹐寫道﹕  

 

            鳥群來時濁浪涌﹐

            流過磐岩漫長空﹐

            長河滾滾載之游。

            散之如波浪,席捲到岸頭。

            波波遞相續﹐浪淘盡、

            千山萬嶺雄峰透。

 

【古希臘著名女詩人】莎佛談到愛情與蘋果的孤芳﹕

 

            愛如排山颶風

            擊橡樹﹐

            直撲向我沖﹐

            枝葉根根數﹐

            齊撼動。

            一只蘋果紅又甜﹐

            占盡風光一枝先。

            摘者竟然忘卻了。

            否﹗否﹗

            不是忘﹐而是怕,

            怕碩穫他們夠不到!

                                    (據李奧拿納德英譯.)

 

從車廂看地鐵站上一張張的臉,天下還有比它更單調的嗎﹖但

當艾查拉‧龐德形容道﹕「這些出{b群眾裡的面龐,好似花瓣片

片長在濕濡濡﹐黑黝黝的樹枝上」,馬上就給它們別}F生面﹗有

誰會把詩歌擬想成赤裸裸、一絲不掛﹖或又把它想成穿戴整齊,起

舞婆娑?龐德真異想天開,請觀賞他的「致詩歌」﹕

 

            罷,你這赤裸裸﹐不害臊的小調﹗

            罷,用你那隻輕足,快跑﹐

            (高興的話﹐用兩隻也好。)

            罷,去舞個不羞﹗

            帶著滿不在乎、一副渾球的調調﹐

            致意墳墓﹐致意沉悶、再加無聊﹐

            大拇指摁著鼻子,向他們敬個鬼禮﹗       

            別忘帶你的鈴鐺、五彩碎紙,

            罷,你這返老還童的東西。

 

            ........

 

            撩亂那些一本正經的姑娘裙子,

            大談其髁膝如何美妙。

            但是,趨近實際的人群,尤其要要——

            罷,去拉響他們的門鈴,

            就說聲你啥也不幹,

            卻不朽長存。

 

我們大家或早或晚都試過,如何描寫心之最愛那種無可比擬的、特

有的氣質風韻。但那可要有華氏之才方能寫出心上人﹕

 

            美如星,

            獨一顆,

            亮麗在天。

 

但一談到乾杯,哪有勝過班姜生「致西麗雅」的?

           

            來,請只用您的那雙眼睛

            和我乾杯!

            我也用我的,向您回敬。

            或﹕請在杯中留一吻,

            從今後、我的酒不拈尋。

            渴望來自靈性,

            它多想來杯仙醴﹗

            但我縱能、啜品主神的瓊漿玉液,

            又怎肯、與您的相易?

 

詩人也參透生滅變化﹐ 如雪萊悟道﹕

 

            我們都像

            浮雲掩月在中霄﹐

            不停地流動、閃爍

            顫搖。

            燦然破暗,豁朗線幾條。——

            霎時間,夜盡了﹔

            雲何在?蹤跡邈。

 

            ......

 

            人生滄桑耳!

            明朝昨日豈相同   

            何物能久唯變動﹗

 

華勒斯‧司蒂芬也發{符黹吨ㄘ~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其中唯一的

皇帝就是冰淇淋皇帝﹔衛儂叮嚀我們,要以去年的雪來比擬今世的

一切美好。【正是﹕「今世美一切﹐休忘前歲雪。」】隆莎特起時

間的流逝﹐卻道「非時逝﹐乃人逝」﹕

 

            時間流逝﹖誰說的﹐

            夫人,您﹖——大錯﹗

            流逝的

            是你和我。

 

馬修‧安諾德的「天問﹕做個凡人又何妨﹖」

 

            夫豈渺小哉!——這一切﹖

                享受過太陽﹐

                生活過春季﹐

                臂助過真友﹐

                擊敗過頑敵﹔

            說什麼幸福在來茲﹖

            天曉得驢年馬月﹗

 

最後﹐艾利諾爾‧威利要我們專注人間﹐而諄諄告誡﹕

 

            現在

            別再讓什麼慈善愿望,

            用老鷹﹐用羚羊的形象﹐

            來攪亂我的心窩﹐

            我和他們本非一夥﹗

            過去﹐我生而為人﹐

            介立亭亭;

            而今﹐我生為女人﹐

            艱困重重。

            罩個面具、狠而冷﹕

            歲歲年年單行過,

            哪年值得我的憂懼﹖

            哪年逃過我的笑聲﹖

 

            這第二條通往「教育即人類生長」之道,細說起來,固還大有可談,也許上面已經講得夠清楚了,兄弟何以認為在教育理論與

實踐上、解決問題和體現性質同其重要。假使詩人與藝術家都能幫

助治愈我們在感覺與精神上的失明症,都能幫助我們觀賞領略周圍

的景觀之美,都能幫助我們克服以文字表達個人感受與意境方面的

辭不達意、或有欠融貫,都能幫助我們邁向契會一如、同仁一體之

境,則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之既需要詩歌藝術又需要科學,豈不是

明白無疑嗎?

 

            假使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兄弟想必會的,則更需要多多努力,確使我們師生大家在性質之領略與體現上,在問題之認識與解決上,能力都與日俱增,持續生長。

 

            總結起來,兄弟在這次簡報中強調美學對教育即人類生長的重要性。其主旨是﹕人類生長之測準即是持續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進對大千世萬般性質的敏銳的領略力與欣賞力。若此旨言之成理,足資採信,則教育理論與實施必須左右開弓、積極地善用兩者﹕一方面是驗諸科學的問題解決法;另一方面是啟諸文學藝術、對性質的審美體驗法。【完】

 

 

╴╴╴╴╴╴╴╴╴╴

   

 

                             註一﹕喬治‧艾克斯特,「杜威的宗教性觀」,刊於「宗教人文主義」卷一,(一九六六——六七),頁六六——六七。

 

                                                                        註二﹕約翰‧杜威,「創造的民主﹕我們當前的任務」,收入席得尼‧拉特拿編,「普通人的哲學﹕杜威八十壽誕慶祝論文集」 (紐約﹕普蘭姆出版公

司,一九四○),頁二二七。

 

        

              註三﹕杜威,「我的教學信念」, 入卓‧安‧博愛斯敦編「杜威的早期

著作,一八八二——一八九八」﹐共五卷,平裝本(嘉朋谿與艾德華鎮南伊利諾

大學出版,一九七五﹐一九七二,初版),卷五﹐頁八六。

 



              [1]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講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討會;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卷十二,第二期,一九八四年十二月,頁七一-七六。